“红薯地里出文才”

时间:2013-07-04浏览:138设置

 

傅全有将军从总参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好几年了,我时常惦念着他,每当忆起他激励我追逐写作梦的情景,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写作力量,更坚定我一辈子追逐写作梦。

1976年,入伍两年的我当上了连队的文书,所在侦察连,与师部仅隔一个篮球场,首长们总喜欢到楼后面的侦察连看看。一次,高个子红脸膛的傅全有师长向连部走来,我急忙敬礼、递开水,指导员上前介绍我:“这是连队的新文书,有文才,在报刊上发表了诗歌。”师长笑着问我:“老家哪里?”我回答:“驻马店平舆县。”那时,陆三师刚从豫南换防到浙江,师长对豫南驻马店很了解,他拍着我的肩膀说:“红薯地里出文才!”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文学爱好者,师长这句话,激发了我的创作兴趣,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一个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贴近现实、贴近人民才能不断获得创作灵感,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师长说“红薯地里出文才”,正是鼓励我要像家乡的红薯一样,植根土壤,吸取养分,茁壮成长。

  为了让梦想腾飞有一双有力的文化翅膀,自那以后,我发愤苦读。再后来,我被借调到师创作组,主要给师宣传队编写文艺节目。我读中学时正赶上“文革”,没学到多少文化知识,底子薄。好在军营外有所浙江师范学院,我开了介绍信,从此拿大网袋借阅书刊。浙南的夏季热得像蒸笼,我把双脚泡在凉水盆里,有时坐在大水池里坚持苦读,恶补文化知识。我先后通读了《人民文学》、《诗刊》、《曲艺》等期刊,通读了《莎士比亚全集》,选读了巴尔扎克、歌德等文豪的名著。购置了莫里哀、易卜生等人的戏剧集,写下了十几本读书笔记。

1977年,我有幸参加了陆一军文化工作组,到“硬六连”生活、写作两个月,为“硬六连”参加全军基层文艺汇演创作节目。这期间,我结识了后来转业到地方、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的诗人马新朝。这年,傅全有师长被选拔到国防大学将领班深造。临走前,他来到师宣传队辞行,寒暄过后,他询问我近来的写作情况,在场的文化科长汇报说:“他为‘硬六连’创作的文艺节目参加了演出,在刊物上发表了曲艺作品。”师长夸奖说:“红薯地里就是出文才呀!”

  追逐写作梦,不沮丧,不消沉,在劳动工作中我坚持写作。1980年,我复员回乡,面对繁重的劳动和担任村主任的复杂工作,我以老师长的话激励鞭策自己,自信“红薯地里出文才”,扎根基层,立足“三农”,坚持追逐写作梦,不松劲、勇攀登,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诗歌、新闻作品。

  追逐写作梦,唱响主旋律,当好“三农新闻发言人”。1988年,我被乡政府聘为新闻通讯员,有了施展才华的更广阔天地。我坚持唱响祖国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主旋律,一心为农民鼓与呼,先后获得了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一等奖,省报现场短新闻大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我坚持为“三农”把脉,多采写关系农民切身利益、领导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先后有多篇稿件被省、市党报采用为头条。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如果说中国梦是大海托起的朝阳,每个人的梦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加强文化建设的号角,作为一名文化人,我备感责任重大。我要以老师长的话经常激励鞭策自己,以竹笋拱开磐石节节向上拔高的坚定志向,以青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毅力,在追逐写作梦的征程上,达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地。(盛德劭)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