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党的纪律和规矩时都用过哪些典故?

时间:2016-01-22浏览:70设置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有的人已经到了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的地步!”“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这些话,出自《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近来被媒体广泛转载和关注。除了这些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还展现了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引经据典,款款道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论述中的典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同时,也来增长一下国学知识吧。 

  1.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论述摘编】 

  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认为,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月13日) 

  【名句】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出处】《吕氏春秋·不苟论》 

  【原典】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释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体现了秦统一六国前夕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新趋势,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这部书体系庞大,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相传,《吕氏春秋》写成后,吕不韦曾在咸阳门贴出布告,说如果有人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或减少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2.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论述摘编】 

  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向党委报告工作。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2014年1月1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72页 

  【名句】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出处】《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原典】《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释义】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春秋》所推崇的大一统,是全国各地风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圆政令贯通划一。 

  这是汉代大臣王吉的话。王吉是西汉时期的人,少时好学,精通经义。他曾为博士谏大夫。 

  3. 游必有方。 

  【论述摘编】 

  当前,在请示报告制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干部目无组织,干了什么、人跑到哪里去了,组织上都不知道,泥牛入海无消息。有事要找他们,众里寻他千百度,颇费周折。孔子说“游必有方”,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是连这一条都做不到,那就成问题了。对不请示报告的干部,党组织要格外注意,可能就是要出问题的前兆。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2014年1月1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68页 

  【名句】游必有方。 

  【出处】《论语·里仁》 

  【原典】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释义】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为什么这么说呢?远游,指的是游学、游宦。无论是出去游学还是去做官,都是要长时间在外的。而在孔子的年代,交通通讯远不能跟当今相比,交通不便,音讯难达。因此,父母健在之时,最好不要远游,一是为了不使父母担忧,二是为了在父母需要帮助时能及时出现。这就是“父母在,不远游”。 

  当然,孔子并不反对出去游学、游宦。只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处,在有事之时能联系上。这就是“游必有方”。 

  4.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论述摘编】 

  我们是共产党执政。很多规矩是共产党立的,执行也是共产党去执行。毛主席同黄炎培谈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是说要让人民来监督。我们要保证共产党长期执政、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加强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能力,在体制机制层面加大监督力度。同时,要发挥群众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 

  ——《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2014年5月9日) 

  【名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出处】《左传·庄公十一年》 

  【原典】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通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释义】 

  宋国发生了一场大水,把宋国的粮食都淹没了。鲁国派了一个使者去宋国表示慰问。宋国的国君面对鲁国的使者说了这么一句话:“都是我不好,上天降下了灾祸,不仅使我的人民受苦,还让你们鲁国的国君替我担忧了。”鲁国的使者回到鲁国以后,把这个话在朝廷上叙说了一遍,当时臧文仲就发出了一段感慨,他说:宋国要兴旺了。“禹、汤罪己,其兴也悖(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禹和汤是明君,他们为政的时候,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自己承担,所以国家就兴旺。但桀和纣“罪人”,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别人干的,和他们没有关系。所以臧文仲就从罪己和罪人的行为当中,总结出这样一个历史规律。 

  5.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论述摘编】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我们党长期执政,既具有巨大政治优势,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依靠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的力量,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管理、监督。只有建好制度、立好规矩,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各个领域、落实到制约和监督权力各个方面,发挥法规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才能筑起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堤坝”,才能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6月26日) 

  【名句】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出处】唐·白居易《策林·兴五福销六极》 

  【原典】然臣窃闻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伏惟陛下,欲纾人之忧,先念忧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知所自以绝之,则人忧自弭也;知所由以去之,则人病自瘳也。然后申之以救疗之术,则人易康宁;鼓之以安乐之音,则人易和悦。斯必应疾而化速,利倍而功兼。 

  【释义】 

  这句话是说:善于消除灾祸的人,总是先查找其根由;善于调理疾病的人,总是先断绝疾病的源头。比喻解决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行根治。 

  《策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当时白居易将参加制科考试,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写成了《策林》七十五篇。《策林》面对现实,总结历史经验,主要探讨了施政之道、选贤任能之道、整肃吏治之道等问题。 

  6. 禁于未然之前,禁于已然之后。   

  【论述摘编】 

  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邓小平同志说:“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既“禁于未然之前”,又“禁于已然之后”,为党员、干部拉起了高压线、划出了警戒线,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具有规范引导、控制约束、警戒告诫、惩罚威慑的作用。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6月26日) 

  【名句】禁于未然之前,禁于已然之后。 

  【出处】《汉书·贾谊传》 

  【原典】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释义】 

  这句话是说,礼是在人们的行为将要发生之前制止,而法律是在行为已经发生之后惩治。 

  这是贾谊《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中的话。贾谊曾多次上书陈述政事,这些论述的要点被收入《汉书·贾谊传》,即《治安策》。《治安策》论及了当时明显的或潜在的社会问题,并指出相应的对策和补救措施。

返回原图
/